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 已失联四十余年

原标题: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,已失联四十余年今年69岁的杨来福一直生活在山东潍坊老家,一个叫马宿村的地方。

原标题: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,已失联四十余年

今年69岁的杨来福一直生活在山东潍坊老家,一个叫马宿村的地方。他的堂伯杨兆庆年轻时离家闯荡,先后定居丹东、北京,曾从“北京市腊竹芯甲41号”向老家寄过一封书信。杨来福一直记挂着失联的堂伯杨兆庆和两位堂兄杨光福、杨建中。

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 已失联四十余年

杨兆庆寄来的全家福。受访者供图

文|新京报记者汪畅实习生毕卿

今年69岁的杨来福一直生活在山东潍坊老家,一个叫马宿村的地方。他的堂伯杨兆庆年轻时离家闯荡,先后定居丹东、北京,曾从“北京市腊竹芯甲41号”向老家寄过一封书信。

这封信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兆庆拍摄于北京的一张全家福照片,成为现在杨来福寻亲的唯一线索。两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因行政区划调整,地址名称发生变化,而彻底失去联系。

杨来福一直记挂着失联的堂伯杨兆庆和两位堂兄杨光福、杨建中。随着年岁增长,这份记挂成为一个心事,逢年过节都会念叨起堂伯一家人,“他们到底在哪里?过得好不好?”每次说着,两行眼泪便流了下来。

如今,杨来福所在的村子面临拆迁,由于担心堂伯一家人探亲时找不到“家”,他念叨的次数更多了。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,杨先生开始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,希望征集更多线索。

3月1日,杨来福的儿子杨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,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寻亲信息后,已经找到一个和杨兆庆的儿子情况相近的老人,目前正在接触中。“想让他们知道,他们的祖辈在什么地方生活,他们的老家在哪儿,也希望他们常回来看看。”这是杨来福一家人最大的心愿。

因地名变化,两家失联40余年

杨来福出生于1952年,今年69周岁,一直住在山东老家——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新昌街道办事处马宿村。

在杨来福模糊的记忆里,堂伯杨兆庆生于1917年左右。上世纪40年代,杨兆庆离开山东潍坊,去辽宁丹东闯荡,在丹东开了一个织布作坊,就此安了家。1945年左右,他的两个儿子出生,分别叫杨光福、杨建中。

那时,杨兆庆还曾从丹东回山东探亲。杨来福回忆,当时交通特别不方便,杨兆庆几年才能回来一次,中间都是靠书信联络,互相询问近况。

上世纪50年代末,杨兆庆举家搬至北京,定居在北京市宣武区腊竹芯胡同甲41号。杨来福回忆,堂伯搬到北京后,还曾带着两位堂哥回家探望,其间他们提到,不再继续丹东的纺织厂生意,而是在北京十三陵工作。但具体做什么,杨来福并不清楚。

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 已失联四十余年

1955年,杨兆庆曾给杨来福寄来一张拍摄于北京的全家福。黑白照片里是一家五口,杨兆庆穿着中山装和皮鞋,与妻子一同坐在椅子上,身边是三个孩子。杨先生表示,父亲和照片中的大爷爷长得很像。

杨先生介绍,到上世纪70年代末,山东省行政区划调整,“尽管‘马宿村’这个村子的名字没变,但是从潍坊市名称到区划名称、街道名称,中间变了很多次。潍坊原来叫潍县,我们家所在的公社名称也都变了。”

之后,两地的亲人彻底失去联系,不仅再无一封书信,堂伯一家人也再没有回家探过亲。

一张照片、一封书信成为寻亲唯一线索

杨兆庆在外闯荡时,还曾提出要将杨来福带在身边,但由于杨来福母亲的反对,此事作罢。由于年幼丧父,杨来福和堂伯有着很深的感情。

和堂伯失去联络后,杨来福一直挂念着他们。上世纪80年代末,杨来福去丹东出差时,拿着杨兆庆的照片,问了一些当地人,“那简直是大海捞针,线索太少了。”杨先生说,当时父亲只带了照片,什么结果也没有。

杨先生还展示了一封落款于1961年5月28日的书信。这封信是杨兆庆的两个儿子写给他们二姑、二姑父的。泛黄的信封上显示,寄信地址为“北京市腊竹芯甲41号”,收信地址为“山东省潍坊市治浑街公社王家寨子”。

让杨先生颇为遗憾的是,这封信写于较早时期,之后还有很多书信都没有留存,而家人也已不记得更多相关线索。

如今,一张照片和一封书信成为杨来福寻亲的唯一线索。

书信中的地址现已不存在

新京报记者根据信封提示的信息,来到“腊竹芯胡同”,发现宣武区腊竹芯胡同早在1965年就已更名为西城区腊竹胡同。

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 已失联四十余年

腊竹胡同介绍牌。新京报记者汪畅摄

本文版权归伊人生活网,发布者:伊傅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e566.com/48761.shtml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21-03-05 18:02
下一篇 2021-03-06 00:0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